首页 > 快讯 > 医学教育有重大改变!我国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医学院

医学教育有重大改变!我国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医学院

更新:2023-07-18 01:45:44 来源:好学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4个方面17项改革措施。我们来看看《意见》的要点和全文。

《意见》指出,要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优先发展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17项改革措施。

一是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医学专业教育水平。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生,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工程、医学科学和医学文献的交叉融合。

二是提高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入学学生质量,扩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培养仁爱的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做大做强中医主专业,培养少而精、高水平、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医教合作加强和规范了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巩固了高校附属医院培养医学人才的主阵地。系统推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完善高校、医学院(系)、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加快建立基础医学研究创新基地,建立“医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

三是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大全科和其他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公共卫生防治人才,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普及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发展远程教育,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强调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专业工作能力,摆脱只写论文的倾向。

四是完善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的综合管理和统筹规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加强医学教育投入保障,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任务,优先发展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 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学建设为重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基本原则

用新理念规划医学发展。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向预防、诊疗、康复拓展,加快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于全生命周期和健康全过程。

以新的定位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以“大国、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加强医学生新内涵的培养。加强道教救死扶伤、心中有爱的仁爱、扎实的学术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卫士。

——以新医学引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在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等方面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大力推进医学科学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工作目标

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到203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更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卫生事业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D)提高医学专业教育水平。

严格控制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增加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临床医学和中医学本科教育,压缩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招生过多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把新增招生计划重点放在紧缺人才上。坚持以需要为导向,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医学院校。

(5)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

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所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必须开设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的编制和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等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强建设。统筹医学相关一级学科的学习。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培养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各地要结合实际为边远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治小病、识大病、转大病、管慢性病”的全科医生。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三年内推动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级全科医学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

(七)加快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合作,三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培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计划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计划,建立和发展公共卫生博士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增加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纳入“国家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不断扩大培养规模。

(八)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完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交叉学科,促进医学工程、医学科学和医学文献的交叉融合。促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下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教育融合的一体化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生培养规模,开展培养博士和科学家改革试点。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加强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第三,全力提高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9)提高入学学生的素质。

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挖掘潜力,着力提高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加大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护理(理)专业融入国控分布专业。

(10)培养仁者仁心的医学人才。

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到2021年建成600个左右医学本科生一流专业建设点。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和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作用,努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活力;加强医学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治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等优秀医学教材,将中医药课程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式,建设400门左右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出15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精品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中医学和公共卫生国家级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建设。加快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基础与临床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政策机制,加强临床实践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医学专业群建设。建设国家和区域医学教育发展基地,促进高校医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要进一步加强对考生专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查。研究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不断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师培训)的有机衔接。

(十一)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

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体专业。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知识深厚、热爱中医药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加强传承,注重中医经典能力培养,增加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经典融入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加强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教师早期随访和临床早期学习制度,将师徒教育贯穿于临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探索跨学科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

(12)巩固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

教育、卫生、中医药部门要通过医教合作,加强和规范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抓紧制定完善高校附属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绩效考核

实现医学院(系)的功能,完善高校、医学院(系)和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充分配备强有力的各级医学教育管理干部,在现有领导职数内,加快实现高校医学教育负责人由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或兼任医学院校(系)主要负责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十四)建立和完善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

加快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逐步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限期整改不合格的医学院校,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将医师资格和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减少连续三年资格考试通过率低于50%的高校数量。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将住院医师培训毕业考试通过率和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作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减少连续两年通过住院医师培训毕业理论考试、排名全国后5%的专业基地。

(十五)加快建立基础医学研究和创新基地。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建立“医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研究等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特色医学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与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程科学、生物与化学高度融合,产学研融合创新与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

第四,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

(十六)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将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提高外文文献阅读和应用能力。加大全科和其他短期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变动、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结合实际制定学员工资支付标准,鼓励承担培训任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科、儿科等专业学员工资待遇倾斜,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办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驻训基地应当与依法面向社会招收的学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在培训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期满后,应当依法终止,由学员自主选择工作岗位。面向社会招聘并已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危重症抢救、感染与自我防护、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作为医务人员的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完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应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用人单位要加大投入,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确保在职医务人员全部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应强调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专业工作能力,摆脱唯论文倾向。

五、完善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的综合管理和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资源,落实责任,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2020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协助政府服务和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十九)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统筹各方面财力,加强医学教育投入保障。推进人才培养、科研改革创新,支持国家和区域医学教育发展基地、一流医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重大改革。支持国家住院医师培训示范基地、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医学院校的支持力度。

(二十)保证资金投入。

积极支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优化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训费用等。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专业生均固定经费标准和住房、培训补助标准。支持相关高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投入的积极性,完善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的动态调整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规定落实投资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

2020年9月17日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请简单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审议。

医疗卫生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医学教育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局深入开展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专题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5个部门, 研究制定《指导意见》,系统规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在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指导意见》的推出,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深化和拓展,也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战略引领意义的重大改革。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医学教育服务卫生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教育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医学院。

宁夏大学2017年元旦放假安排

美国财长将在北大演讲,并在北大短期学习。

图-高校高尔夫师资培训北大参加面试。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7年寒假课程表

教育部表示,全国百强高中评选从未开展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概况

信息化建设让医患共赢--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珊。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简介

南宁市重点中小学学前教育排名前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