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名单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2023-05-03 12:50:10 来源:好学网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区 :安徽 合肥

质 :

于 :安徽省教育厅

高校类型 :理工类

学历层次 :专科(高职)

招办网址 :http://www.ahsdxy.ah.edu.cn

招生电话 : 0551-67316958,0551-67316808

电子邮箱 :ahsyzjb@126.com

学校地址 :合肥市东门合马路18号【查看地图】

  【学院概况】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水利部“淮河水利专科学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全国100所和全省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4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和教育厅批准,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进行“四年一贯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614人。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之一。学院还荣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文明单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等多项荣誉或称号。

  【基础设施】 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占地1040亩,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餐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40万㎡。校内设有九大实训中心,拥有实践性教学所必须的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工厂等130个,校外固定实习实训基地近400个。学院建有先进的智慧校园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图书馆现有藏书70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及各类专业期刊500余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约7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近200人,“双师型”教师443人,中青年教师中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338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部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48人。此外,为切实推行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积极构建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约400名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

  【教育教学】 学院设有9个二级学院和本科教育部、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全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约15000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约3000人。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53个,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共13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工程技术应用类专业达90%以上,涵盖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和特色引领型专业群。已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130余门。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学院特色教材300余部。

  【科研成果】 学院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承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等重大课题多项,科研能力在全省高职处于领先水平。学院教研氛围浓厚,近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学术论著和教材500余部,发表教、科研论文1000多篇。学院积极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社会服务,常年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近三年累计培训人次达6000余人,鉴定发证人次达12600人。

  【国际交流】 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行业及自身办学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招生就业】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通过辅修专业、通识教育、学分制度等努力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8万多人,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奋战在水利、建筑、机电、电力、机械、市政、IT等各条战线上,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学院在安徽及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多处就业基地,与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超过95%,始终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自2008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院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